阿爸的眼睛
幾年前在住家附近診所檢查,
發現有白內障,上午看診,醫生約下午手術
回家跟阿母說,被罵到臭頭
阿母認為應該多看幾個醫生後再決定
下午就沒去手術了
隔一陣子,去阿母指定診所檢查
醫生說不夠熟,不用手術
可是他總覺得看不清楚,
他聽鄰居阿伯介紹林口長庚賴醫生
昨天帶他去就診
視力只有0.1及0.2
眼球很多舊傷口(年輕時曾經被紙箱撞到。被鞭炮炸到)
視網膜沒問題
二眼都有白內障,左眼比較嚴重
再經過詳細檢查,目前白內障只有0.4 (不知指的是什麼意思耶)
如果不是很必要,等0.1時再進行手術
摘自網站:
http://www.b2c-beauty.com.tw/cataract.htm
http://www.bnb-ophthalmology-department.com.tw/cataract.htm
若人的眼睛像一部照相機,水晶体就像是照相機的鏡頭,若水晶体混濁,看見的影像會模糊不清。
● 何謂白內障呢?
白內障指的是原本眼球中的水晶體是透明的,但卻變得模糊不清,因此導致視力障礙。大部份患有白內障的病人看東西時,覺得東西看起來霧霧的、模糊不清,只分辨的出是亮的還是暗的,很難看得清楚事物的原貌。而白內障的主要症狀有:視力逐漸變得模糊、對光線敏感、對顏色的色調改變、複視、需常更換眼鏡、夜間視力變差等等的症狀。
也隨著年紀的增長,患有白內障的機會也就跟著越大了,且女性患者比男性多,但白內障並非是老年人的專利哦!而治療白內障的方法是要讓水晶體保持清澈,需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然後藉由植入人工水晶體來恢復視力。以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超音波白內障乳化術最為佳。
● 超音波白內障乳化術
在白內障手術方面,亦有逐年不同的發展,最早以前是利用各種方法將水晶體脫位至玻璃體中。至二十世紀中期漸漸發展以「囊外摘除術」為主,手術方法很簡單,只是利用手術鑷子或是自眼球後壓將水晶體取出。然而存留之後囊,但日後形成膜性白內障的機會甚高。
隨後發展趨向「囊內摘除術 I.C.C.E.」即連同水晶體囊一同摘除。水晶體挽出後,對眼內組織影響很大,容易引起玻璃體脫出、黃斑部囊狀水腫或視網膜剝離。再者,早期因沒有安裝人工水晶體,因此需配戴約1500度之遠視鏡片矯正﹔後期可安裝前房人工水晶體。但是角膜會產生水腫現象,嚴重者將需角膜移植治療。
70年代顯微手術廣泛發展以後,使「囊外白內障摘除併後房人工水晶體植入」重新得到重視並蔚為主流。手術目的都是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植入一個人工水晶體。
囊外白內障摘除術時期,因為器械的簡陋粗糙而且技術未臻完善,需等待白內障水晶體硬化到某一程度 (即所謂熟了),且拖到視力很差時才開刀。手術時,在眼球輪部做160‘H上的切口,傷口很大。然後,將硬化的水晶體擠出,之後縫合約6-7針。此手術效果實在很難預期,病人通常需休養數星期,不得動彈以待傷口癒合。所以病人在手術前被要求等待水晶體「 熟了」才開刀,以顯出其治療效果。
這種傳統式手術傷口大、易感染、會引起術後散光、安全性與成功率普遍較低、手術後病人需長期休養,造成工作與日常生活的不便。因此,此手術方式已逐漸被淘汰了。
現階段的白內障手術多採用最先進的「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雖然這種手術早在 1967年就開始由美國人Dr. Kelman首次使用發表,但直至80年代末期的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才因儀器的改良及技術不斷突破而趨於完美,使白內障手術進入另一新的紀元。
它是利用超音波乳化手術儀,將原子筆心大小的超音波探頭伸入眼球內,利用探頭每秒鐘 2萬7仟至 5萬4仟次的超音波震動頻率將晶核乳糜化成碎片,然後吸除乾淨。手術全程均在顯微鏡下進行。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手術傷口小 (約3mm)、免縫線、視力復原快、散光的機率低,手術時間既快速且安全,幾乎沒有疼痛,不須住院。絕大多數的病人手術後可獲得良好的視力。
有些人曾誤以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是雷射手術,其實兩者不同。所謂「雷射手術治療」,是指白內障手術後約半年至五年,因為後囊再度增厚而混濁,可能形成一層薄膜,稱為「復發性白內障」,這種薄膜可以用手術刀亦可用雷射打開。但一般的白內障仍須靠手術摘除水晶體。(近年,有儀器公司發展以雷射能量取代超音波,進行白內障晶體乳化術,但也是必需進行全程的顯微手術過程。此技術效果仍待評估中) 。
● 白內障的預防治療
一旦白內障形成,就無法再消失,只能加以預防,使其加重的速度變慢,可以服用維他命C及E(綜合維他命更好)、以及戒煙,又因為陽光是造成白內障一大主因,所以戶外陽光強烈地方要戴太陽眼鏡,保護眼睛。